当前位置:武汉翻译公司 > 武汉口语翻译 > 正文

翻译的技巧(二)_瑞科上海翻译公司

2021-04-14 17:35作者:佚名

翻译的技能(两)_瑞科上海翻译公司

  两、 把原文的一句句联缀成章
  译文是按原文一句挨一句翻的,成章似乎算不上一道工序。由于原句分断后,这组短句正在翻译得进程里,曾经力图高低联贯,前后照应,并传出原句的语气音调。但是句内各部门的次序已有倒置,译者联缀成章的不是原文的一句句,而是原文句子里或前或后或中央的部门。是以联缀成章不只要留神重新组合的短句是不是联贯,借需注意上一段跟下一段是不是联贯,每主句的意思是不是较着等等。尤需注意的是原文第一句里的短句,不克不及混入原文第二句;原文第二句内的短句,不克不及混入原文第一句。原文的每一句是一个单元,跟上句下句严厉圈断。由于临近的短句若是相混,会走失原文的语气跟语意。通读悉数译文时,必需对比原文。若是文理不顺,只能正在原文每一句的外部作文字上的调正跟妥洽。
  我曾睹出版社果译文没有通畅而请没有懂原文的人修润译稿,成果译文通畅了,但跟原文没有拍合了。
  三 、洗炼全文
  把译成的句子连起来,即便句句通畅,有时也不免堆叠板滞的缺点。若是原文并没有堆叠板滞,那就是联缀拙笨的原因了。西文语法跟华文语法繁简各有不同。例如西文常用关联代词,华文不消关联代词,但另有方式免去代词。西文语法,常用“由于”、“以是”去抒发因果关系。华文只需把句子一倒,因果关系便很清楚。试举一短例。这句话的上文是“他们皆到某处来了”。我并列两种译文。
  (一)翻译的技巧(二)_瑞科上海翻译公司他们皆到伦敦来了;我不跟他们同到那里来,由于我头晕。
  (两)他们皆到伦敦来了;我头晕,出来。
  译文(一)跟(两)是一样的话。从这个例子可解释两件事:
  1.倒置一下次序,因果关系便很较着。
  2.上文曾经道过的话,下文没必要反复,除非原文着意反复。
  至于怎样把每一个短句皆安置正在适合的地位,制止反复烦琐,那便全看译者的表达能力了。以是我只举一短句为例,没有另举长篇。
  简掉可简的字,就是唐朝刘知几《史通》、《外篇》所谓“点烦”。芟芜来纯,可减掉大量“废字”,把译文洗炼得明快流利。这是一道很注意、也很艰难的工序。一方面得想法把一句话提炼得简明而贴切;一方面得注意没有删掉不成省的字。正在那道工序里得留神两件事。(一)“点烦”的进程里难免又倒置些短句。属于原文上一句的部门,跟属于原文下一句的部门,不克不及倒置,也不克不及毗邻为一句,由于如许简单走失原文的语气。(两)不克不及由于寻求译文的利索而疏忽原文的气势派头。若是去掉的字过多,读来会以为迫促,得到原文的自在懈弛。若是可省的字保存过多,又会影响原文的明快。那皆需译者把握得宜。我本人便把握没有稳,常常一会儿去掉了过多的字,到重版的时间又推敲加添。
  四、取舍最得当的字
  翻译统一语系的文字,常有危险误用字面不异而意思分歧的字,所谓“靠不住的伴侣”(Les faux amis)。英国某辅弼夫人通知一名法国伴侣:“我丈夫带了很多多少文件开内阁会议来了。”但是她的法文却说成:“我丈夫带了很多多少手纸上茅厕来了。”英文跟法文的“小房间”(cabinet)字面不异而所指分歧,是没有靠得住的伴侣;而“纸”由上下文的接洽,发生了分歧的注释。正在西文文字跟华文之间不这类危险。
  但是统一语系的文字附近,找到对当的字比力简单。汉语跟东方语系的文字相去很近,而华文的辞汇又十分丰硕,若是译者不克不及把握,那些文字只目生天躲正在远处,不听使唤。译者虽然相识原文的意思,抒发原意所须要的文字不克不及招之即来,便格格不吐,道不成话。英汉、法汉、西汉语等字典里的汉语解释,当然可以帮助,不外上下文分歧,用字也便分歧,有时字典上的字也并没有合用。以是译者需储有大批辞汇:浅显的、高雅的、说理的、叙述的、描述的等等,供他随便使用。译者若是辞汇窘蹙,即便粗通东方语文,也不克不及把原文的意义,如原作那样表达出来。
  选字有许多特别的难题。
  一个观点的名字归纳综合许多意义,而普通人对这个观点并不明白的意识。为一个观点命名便很难题,严复《天演论》译例所谓“一位之立,旬月踟躇”。就是定下项目,附上原文,常常借需加注解释。
  不同等事物的字,三国时释之谦翻译佛经时所谓“名物分歧”,压根儿没法翻译。有的译者采取音译,附上原文,加注解释。那便即是没有翻译,只加注注释。有的采取类似的字而加注解释。
  双关语很难音义统筹。就是处心积虑,也只靠无意偶尔偶合,借难免带几分委曲。普通只能保全更紧张的一头。
  翻专门术语,需相识那门专业所指的意义,不克不及按字面搪塞,只管翻译的不是讲那门专业的著述而只正在小说里偶然提到。
  有特别注释的字,只能参考各专家的正文。
  以上所举的种种特别难题,各有特别的办理法;译者最不容易调理的,的确平凡文字。我辞汇窘蹙,适当的字常常不克不及一想便去,需一换再换,才找到比力适当的。
  试举数例。我仍举三种译文。字下有点的,是须要推敲的文字。
  (一)……触及他的资本便触及他的魂灵…...
  (两) ……动用他的资本便刺心透骨似的痛……
  (三) ……动了他的老本儿,就动了他的命脉…….
  译文(一)“触及”钱并没有费钱,以是没有达意。译文(两)较达意,但跟原文的说法不贴。译文(三)比(一)、(两)较信也较达。
  以下例句,接着上文堂吉诃德等候着侏儒正在城上吹军号等事。
  (一)但是看到[工作]被稽迟着……
  (两)但是工作却稽迟着已实现……
  (三) 但是迟迟不见动态……
  译文(一)是逝世译;译文(两)比力达意;译文(三)比(一)跟(两)更信也更达。
  以下例句道一人黑夜正在荒野里。
  (一)……四下里的沉静,约请我怨苦……
  (两)……四下里的沉静,使我忍不住自悲自叹……
  (三)……四下里的沉静,俨然守候着听我诉苦……
  译文(一)是逝世译,意义倒是很较着,只是用法生硬;译文(两)出把“约请”的意义充足抒发;译文(三)比力忠诚也比力达意。从以上的例句,可见很平凡的字只有用得适当,便更能贴合着原样去抒发原意。这类的字,似乎用这个也止,用阿谁也止,但是要用得适当,常常很费斟酌。
  五 正文
  译者少不了为本国读者做注解,原版编者的正文对译者有用,对浏览译本的读者一定一样适用。分歧期间、分歧地区的风土习气各有不同,译者需为本国读者着想,为他们做注。试举一例。
  《小癞子》里的小癞子自称“托美思河上的小癞子”。他道只由于他是正在托美思河上的磨房里诞生的,以是他光明正大天是托美思河上的小癞子。“河上”的“上”字,原文是“en”,只能译“河上”或“河中”、“河里”,不克不及译作“河滨”。但是一个人怎能正在河上或河里诞生呢?除非正在船上。这里便须要注解了。畴前西班牙的磨房借用水力推磨,磨房浮系正在水上的洪流中(参看《唐吉诃德》第二部第二十九章),磨房浮在水上。
  我翻译的《吉尔.布拉斯》里,有医家相争一节,我曾由于做那一个注,读了整整一小本古医书。我得明确他们相争的情理,才气用上得当的语言。
  又如原文里兄弟、姊妹、叔、伯、舅、姨、甥、侄等称号,不像我国各有离别,而译文里有时稳定暧昧,这倒没必要用注解,但是也得费工夫查究分辩。读者常常看不到译者这些方面下的工夫。不外花了工夫,增加知识,也是译者的不测播种。
  五 、其他
  此刻我略谈几点浮浅的领会。
  有些汉语常用的四字句如“风和日暖”、“义正词严”等。那类词儿由于用熟了,几带些固定性,使用的时间便得当心。由于翻译东方文字的时间,常常只有一半合用,另一半改掉又没有适合,用商也没有适合。例如我的译文曾用“跟风朗驲”,而原文只有氛围,不风,是以改为“气象晴和”。又例如我国常用语是“义正词严”,而原文倒是“理直义正”。我用了这四字又嫌生硬,改为“符合公理合理。”
  由此遐想到成语的翻译。华文跟东方成语若是只有半句类似,当然不克不及移用;即便意思完全相同,抒发的方法分歧也不应移用。由于成语带有外乡风味。连结分歧的说法,可以连结异国情调。举例以下:
  西班牙成语 华文成语
  事成事败,全看运道优劣。成事在人,成事在天。
  用饭需节制,晚餐尤宜少吃。晚餐少吃口,活到九十九。
  祸若单行,就算大幸。 [福无双至]灾患丛生。
  那一扇门闭了,那一扇门又开了。天无绝人之路。
  没有作超人之事,不成出众之人。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。
  差别有大有小,但是两国成语没有完整一样。
  我只翻译过《唐吉诃德》里的诗。我所睹的法译本皆把原诗译成忠诚的散文,英译本都译成自由的诗-原诗十二行常常译成十行,意义也不求忠诚。法语跟西班牙语更附近。我是以留神到语系不异的文字,常常只尾部拼法分歧,那便押不成韵了。华文跟东方与文远没有不异,同义字又非常丰硕,压韵时可供选择的良多。若是用全诗最不克不及妥协的字作韵脚,要忠诚于原文而又压韵,比翻译同语系的文字反而简单。不外译诗之易没有正在压韵。好在《唐吉诃德》里夹杂的诗,多半只是所谓“压韵罢了”。我曾企图翻译莎士比亚活雪莱的诗。一行里每一个形容词、每一个隐喻所包括、表示、并惹起的思想感情无量繁复,要用响应的形容词或隐喻去抒发而无所漏掉,其实易之又易。看来愈是好诗,颠末翻译损失愈大。而空空如也的诗,换一种文字再押上韵,却并不难。
  我曾听到先辈翻译家道:“多通多少外洋文,对翻译很有资助。”这话确是不错的,不外资助有个规模;越出规模,反成阻碍。若是对原文明白缺乏,别种文字的译本可帮助明白。但是正在翻译进程里,要把原文融合于心,加以廓清的阶段,如参与另一种文字的翻译,便加添杂质而搅浑了。从慢镜头下届时,把原文分红短句又重新组合的阶段,参加另一种文字的译文,便打乱了层次,由于东方语言的文字只管附近,文法事实各有差别。情愿把精神集合正在原文上。不要用别种译文去打扰。等翻译终了,可再用别种文字的译本去校正。如发明意思有不同,语气有轻重,便可重加斟酌。
  最后我要谈谈“疑、达、俗”的“俗”字。我曾认为翻译只求亦信亦达,“俗”是外加的文饰。比来我为《唐吉诃德》第四版校正译文,发明缺点良多,有的词句欠妥,有的文意欠醒。我每找到更适当的文字或更适当的表达方式,便以为译文更信更达、也更好些。“好”是不是就是所谓“俗”呢?(不消“俗”字也可,但“俗”字却也现成。)福楼拜寻求“最适当的自”(Le mot juste)。用上最适当的字,文章就雅。翻译确也寻求这么一个尺度:不只能信能达,还要“疑”得贴切,“达”得适当----称为“俗”也可。我远远不克不及到达这个方针,可是我信任,所有处置文学翻译的人皆认识到有这么一个方针。
  那篇文章总结我翻译的履历。翻译欠妥的例句,皆是我本人的。


文章起源:学术财经

最近关注

热点内容

更多